就來過年,最近好多團拜活動,Ariel在一個活動上遇到港專校長陳卓禧,想起港專早前搞咗一個「新昕計劃」,幫助一班因2019事件被定罪入獄,願意重過新生的青少年與社會接軌。
同陳校長傾開,聽聞「新昕計劃」正準備籌款,為何需要籌款?原來,項目早前獲有心人捐助後正式開展,希望接下來可以有資源持續運作下去,可幫助更多出獄的年輕人。
傾到籌款進展,陳校長提議一個想法,好值得推荐。
他說教協解散之後,每名會員可獲分3,190元資產,有親友問他,如何使用這意外的「三千蚊回水」可以更有意義呢?特別係唔少親友都想用番在推動和助力教育事業上。聽到親咁問,陳校長即時聯想到正在展開籌款的「新昕計劃」籌款,這三千元不正正就是可以幫助教育事業上啦。
「新昕計劃」的服務對象是在2019年因為不諳世事而捲入社會事件而被定罪入獄但願意改變的年輕人。
當然捐款前都係要做功課研究下,Ariel都上去網站睇返「新昕計劃」的詳細介紹,原來計劃為這班青少年提供了一條龍的支援及培訓服務,並且努力呼籲社會重新接納這些願意悔過的人,都發揮好正面的作用。
計劃還集結了社會上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,如政界、法律界、教育界、商界、社福界、青年工作及傳媒等組成督導委員會,一方面提供專業意見,同時亦監察計劃的進程及成效。
前香港律師會會長彭韻僖是「新昕計劃」的主席,她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,這批年青人已經承擔了法律責任,若果他們願意改過自新,社會各界應予以支持和提供機會,協助他們走出新天地。
今次籌款的目的,是希望培養這批更新青少年的正向價值觀,引導他們重回正軌,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,從而降低社會風險;向香港社會各界傳遞接納與包容的訊息,促進社會共融,穩健發展經濟;藉着這批青少年重過新生,向社會大眾及青少年傳播正能量,推廣正向思維。
在除舊迎新之際,將收到的「回水」用來支持協助青少年重獲新生的計劃,都係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「新昕計劃」詳情:https://www.hkct.edu.hk/tc/network/projects/projectnewdawn
Ariel
**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,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**
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率先向美國國際開發署(USAID)動手,該機構辦公室被強行關閉,數千僱員被勒令休假,官網無法訪問,援助計劃也馬上中斷,當中就包括全球近千媒體、組織,部分或面臨無米落鑊的「滅頂之災」。
馬斯克更持續在網上揭露USAID更多外援黑幕,當中就包括其長期透過非政府組織在全球推動媒體計劃。無國界記者組織(RSF)好快就跳出來抗議中斷援助,話此舉令到非政府組織、媒體機構和記者「陷入混亂的不確定性中」,又指「許多組織不願引起關注,因為擔心冒著長期資金的風險或受到政治攻擊。」
高人話,馬斯克的爆料亦觸發網上好多相關名單傳出,當中亦涉及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機構、人士,雖然內容真假難辨,但對於那些收美國人錢搞亂自己所在地區的人,相信都已經嚇到有得震冇得瞓,不單被「斷糧」,而且可能被公開身份,的確如無國界記者組織所言:「陷入混亂的不確定性中」。
馬斯克連日來持續發帖揭露USAID外援黑幕。
根據USAID一份目前已下線的事實說明書,2023年,該機構資助了707家境外所謂獨立媒體、279個「致力於加強獨立媒體」的媒體類民間社會組織,並選擇性資助了6200多名記者,為他們提供培訓和支持。2025年的對外援助預算包括國會撥出的 2.7億美元,用於支持「獨立媒體和信息自由流動」。
資助對象包括大部分烏克蘭的「獨立媒體」,這些資助也成為當地最大外部資金來源。此外,USAID也資助國際媒體機構如英國「BBC媒體行動」(BBC Media Action),僅2023年就提供了323萬美元支持其項目。《華盛頓郵報》報道表示,隨著USAID暫停運作,對於烏克蘭及俄羅斯的「獨立媒體」影響巨大。馬斯克則直接發帖嘲諷:「獨立媒體,笑死我了。」
根據公開資料,自1980年代以來,支持獨立媒體一直是USAID「民主和治理援助工作」的一部分,美國政府現在是全球「獨立媒體」發展的最大公共捐助者。問題是這些媒體收美國錢又何來「獨立」,查實這些所謂的獨立媒體,實質上是「美國媒體」,這也是為什麼USAID對外援助被中斷之後,這些受資助的「獨立媒體」猶如面臨滅頂之災,因為美國是她們的主要資金來源。
儘管目前馬斯克未公開揭露USAID有否直接資助香港的媒體、組織或記者,但香港部分媒體可能間接受益於USAID支持的國際計劃,例如USAID透過全球網絡推動的「新聞自由」和「媒體培訓」,部分記者或組織可能參與相關國際合作項目,但具體細節就未有公開。
網上流傳一份受美國哈佛尼曼新聞基金會受助內地和香港記者名單,指尼曼新聞基金會的資金來自USAID。而這些內地和香港記者受資助去哈佛大學讀完課程回來後,仍收受尼曼新聞基金會的金錢資助,作「研究員」或「撰稿人」。
事實上,USAID除了支持所謂的獨立媒體,它對其他國家進行政治干預的歷史由來已久。根據美國國會研究處的資料,USAID約有10,000名員工,其中三分之二在海外工作。該機構在60多個國家設有辦事處,並在數十個其他國家開展工作。美國國際開發署長期以來以援助之名,在全球各地推行美國的價值觀和外交政策,還從事干涉他國內政的行動,被視為「顏色革命的幕後黑手」。
馬斯克亦公開指控USAID與美國中央情報局(CIA)合作,在全球範圍內實施顛覆他國政權、網絡審查等非法行動。
英媒2014年曾披露,USAID在古巴建立了一個類似推特的社交平台,暗中煽動民眾反政府情緒,還以旗下項目為幌子,秘密派遣拉美國家的年輕人前往古巴從事反政府活動。
台灣前「立委」郭正亮日前在節目指出,包括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」、「台灣廢死聯盟」,都是透過索羅斯的「開放社會基金會」,「繞一個彎」拿到USAID的資助,他直言,USAID就是美國民主黨的意識型態機器。
至於早於1997年低調在港運作的「美國國際事務民主研究所」NDI,與USAID更是關係匪淺。
NDI在2002年底設立辦事處之後,面向香港各大政黨舉辦多個工作坊及研討會,又贊助港大法律學院、浸大、港大「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」組研討會、搞政黨法、訓練傳媒報道、推薦政黨中央委員參與國際研討會。另據「香港民主監察」成員Levin Law透露,自95年以來NDI在港總共投入超過3000萬港元,操控本港泛暴派、滲透大專院校,資助多個「研究」和「青年」項目,以滲透顛覆內地為目標。
而根據公開資料,USAID是NDI的一大水喉。早期有近八成資金由USAID撥款,直至早幾年USAID仍是資助NDI逾半收入的金主。2014年香港爆發「佔中」,NDI亞洲區開支增加1700多萬港元;2015年區選,擾亂當地選舉政制的「選舉與政治進程聯合會」的行政開銷多達100萬港元,2016年立法會選舉年,開銷高達150萬港元;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,行政開銷77萬。
就在2021年12月14日,時任USAID署長·鮑爾(Samantha Power)還與羅冠聰舉行過會議,商討在港舉行暴力抗議活動,同場還有香港民主委員會(Hong Kong Democracy Council)執行總監梁繼平。
香港並非落後的貧窮地區,為何像USAID這樣所謂國際援助組織要持續「支援香港」,又和這些流亡分子合作?答案或許顯而易見。
如今馬斯克大閂水喉,USAID自身難保,這班接受資助的組織、人士自然人人自危。不過值得警惕的是,即使USAID即將面臨戲劇性重組、巨變,美國在全球維護其利益的外交政策,並未改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