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法會選舉於昨晚終於落幕,在我執筆時還未有點票結果,相信不會有太多意外或爆冷的人選,前提是“愛國者治港”不能違背。
這次選舉的投票率達30%多點,過程秩序暢順、便利,較以往的文明程度高,是有質素的選舉。
這次是完善選舉制度的第一次投票,我去了街站為參選人助選,一盡市民的責任,呼籲選民積極投票;二也希望以行動支援一些有心服務香港的參選人。
之前我寫過一篇評論,感受到這次選舉“少了叫囂,多了理性;少了空洞,多了實際;少了懈怠,多了勤奮”。
在最後衝刺的幾天裏,我在不同的街站,撲面而來的這種選舉文化,開始蔚然成風,確是可喜。
在街站中,為參選人舉牌呐喊之餘,我有些點滴觀察,在此與大家商榷。
一是選舉策略不能代替選舉競爭。
在街站,看到各候選人都很認真策劃選舉工程,上樓派單張,下樓勤握手,向市民講解選舉政綱,爭取各方支持。
他們從早站到晚,從大街小巷走到高樓大廈,很有競選的氣氛,這讓我有點出乎意外,也的確讓人感動。
正當大家一身水一身汗時,忽然隔著一條街,聽到競爭對手在大喊“某某票夠了,請選民把票轉給我”;更有甚者,手機不斷收到無名無姓飛來的,什麼二十人、三十人核心名單。這些小動作,讓人覺得有競爭的選舉,忽然變了味道。
我理解,中央希望這是一場有競爭的立法會選舉,讓“五光十色”的人選站出來,是希望大家通過拼政綱,開展一場社會大辯論,將焦點轉移到香港未來的發展和民生方面。
大家在公平競爭同一起跑線上,別人在流汗時,他人卻公開叫選票轉介?還有不斷糾結什麼“核心”名單,說到底是參選人缺乏足夠的自信。
當然,沒有人有絕對的勝算把握,但也沒有人是為陪跑而來。有選舉工程就有選舉策略,如果連掩飾一下競爭的意思都不做,即使你當選了,是否還會真誠為市民服務,為香港發展打拼?
二是選舉輿論不應干擾選舉進程。
這次選舉雖然敲鑼打鼓不多,但不少機構、團體以及媒體舉辦了大小論壇,讓參選人有機會與選民見面。
特別是地區直選論壇,邀請不同理念、不同背景、不同經歷的參選人站在講壇上,各自闡述政綱,質詢對方在大事大非問題上的取向。
論壇有聲有色,辯者火花四濺,觀者心中有數,也回擊了一些人說建制派“躺贏”的污蔑。
遺憾的是,當選舉進入到最後一周的衝刺時,竟然有建制派大佬公開講,建制派“全贏即輸”,讓許多人分不清這是何方“神聖”!
既然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所有參選人均符合資格,而大家已經按部就班地開展選舉工程,在這關鍵時刻公開講這樣的言論,目的要暗示什麼?勸誰退、勸誰進?這是賭馬嗎?
我想起前兩天香港馬場競跑時,忽然一馬失蹄,造成四人受傷,兩匹馬要人道毀滅的慘局。
同樣,這個違背選舉規則的忽然提醒,搞得不好也會讓一些政團或個人選情逆轉而告失敗。
作為建制大佬在不當的時間,發表不當的言論,誤導公眾的輿論不應發生。
三是選舉人才不會一次選舉造就。
這次選舉出現了許多新人,特別是功能界別和選委界別,論壇上一老一少對決辯論不在少數,大學剛畢業、剛就業也披掛上陣,有些過去從不沾政治的“素人”、生意人也站到了選舉行列。
政治是眾人之事。後浪拍前浪是規律,可喜中也有可憂。
從政是要經過歷練,要摸爬滾打才會成熟。
我在街站看到,資深的從政人,他們與市民打招呼自然從容,稱呼親切,市民有問,他們有答。
而一些初哥站街青澀生硬,對市民提出的身邊事懵然不知。從政必然要有一個學習、實踐的過程,從來沒有“政治天才”這回事。
但有一點值得關注,從政者一定要走入群眾,更多更深入地接地氣,只有讓他們下沉地區打滾,增長對社會的認識,而不是過快地把他們推上一線大舞臺,否則可能是欲速不達。
況且,立法會不是政治培訓班,是代表市民就香港重大政策、法案審議的機構,需要懂國情港情民情的議員,拋開各種私心雜念,有質素、有理據地為民監督行政機構施政。
如果過多更新年輕人,而忽視了議會的本質,這不是中央完善選舉制度的初衷。更有可能,由於太多人初出茅廬,議政能力低下而讓市民失望。
為此,建議有關政黨、政團考慮,今後議員的更新比率原則上不超過1/4,任期也不宜過短,新議員往往需時熟悉議事規則。
據我觀察,比較出色而質詢言之有物的議員,兩屆後才會有亮眼的表現。
希望新一屆立法會,可以真正擔當起“愛國者治港”重任,讓香港再起航。
作者:
周春玲,全國政協委員,香港高昇基金董事
簡思智庫
**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,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