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法會選舉於昨晚終於落幕,在我執筆時還未有點票結果,相信不會有太多意外或爆冷的人選,前提是“愛國者治港”不能違背。
這次選舉的投票率達30%多點,過程秩序暢順、便利,較以往的文明程度高,是有質素的選舉。
這次是完善選舉制度的第一次投票,我去了街站為參選人助選,一盡市民的責任,呼籲選民積極投票;二也希望以行動支援一些有心服務香港的參選人。
之前我寫過一篇評論,感受到這次選舉“少了叫囂,多了理性;少了空洞,多了實際;少了懈怠,多了勤奮”。
在最後衝刺的幾天裏,我在不同的街站,撲面而來的這種選舉文化,開始蔚然成風,確是可喜。
在街站中,為參選人舉牌呐喊之餘,我有些點滴觀察,在此與大家商榷。
一是選舉策略不能代替選舉競爭。
在街站,看到各候選人都很認真策劃選舉工程,上樓派單張,下樓勤握手,向市民講解選舉政綱,爭取各方支持。
他們從早站到晚,從大街小巷走到高樓大廈,很有競選的氣氛,這讓我有點出乎意外,也的確讓人感動。
正當大家一身水一身汗時,忽然隔著一條街,聽到競爭對手在大喊“某某票夠了,請選民把票轉給我”;更有甚者,手機不斷收到無名無姓飛來的,什麼二十人、三十人核心名單。這些小動作,讓人覺得有競爭的選舉,忽然變了味道。
我理解,中央希望這是一場有競爭的立法會選舉,讓“五光十色”的人選站出來,是希望大家通過拼政綱,開展一場社會大辯論,將焦點轉移到香港未來的發展和民生方面。
大家在公平競爭同一起跑線上,別人在流汗時,他人卻公開叫選票轉介?還有不斷糾結什麼“核心”名單,說到底是參選人缺乏足夠的自信。
當然,沒有人有絕對的勝算把握,但也沒有人是為陪跑而來。有選舉工程就有選舉策略,如果連掩飾一下競爭的意思都不做,即使你當選了,是否還會真誠為市民服務,為香港發展打拼?
二是選舉輿論不應干擾選舉進程。
這次選舉雖然敲鑼打鼓不多,但不少機構、團體以及媒體舉辦了大小論壇,讓參選人有機會與選民見面。
特別是地區直選論壇,邀請不同理念、不同背景、不同經歷的參選人站在講壇上,各自闡述政綱,質詢對方在大事大非問題上的取向。
論壇有聲有色,辯者火花四濺,觀者心中有數,也回擊了一些人說建制派“躺贏”的污蔑。
遺憾的是,當選舉進入到最後一周的衝刺時,竟然有建制派大佬公開講,建制派“全贏即輸”,讓許多人分不清這是何方“神聖”!
既然資格審查委員會確認所有參選人均符合資格,而大家已經按部就班地開展選舉工程,在這關鍵時刻公開講這樣的言論,目的要暗示什麼?勸誰退、勸誰進?這是賭馬嗎?
我想起前兩天香港馬場競跑時,忽然一馬失蹄,造成四人受傷,兩匹馬要人道毀滅的慘局。
同樣,這個違背選舉規則的忽然提醒,搞得不好也會讓一些政團或個人選情逆轉而告失敗。
作為建制大佬在不當的時間,發表不當的言論,誤導公眾的輿論不應發生。
三是選舉人才不會一次選舉造就。
這次選舉出現了許多新人,特別是功能界別和選委界別,論壇上一老一少對決辯論不在少數,大學剛畢業、剛就業也披掛上陣,有些過去從不沾政治的“素人”、生意人也站到了選舉行列。
政治是眾人之事。後浪拍前浪是規律,可喜中也有可憂。
從政是要經過歷練,要摸爬滾打才會成熟。
我在街站看到,資深的從政人,他們與市民打招呼自然從容,稱呼親切,市民有問,他們有答。
而一些初哥站街青澀生硬,對市民提出的身邊事懵然不知。從政必然要有一個學習、實踐的過程,從來沒有“政治天才”這回事。
但有一點值得關注,從政者一定要走入群眾,更多更深入地接地氣,只有讓他們下沉地區打滾,增長對社會的認識,而不是過快地把他們推上一線大舞臺,否則可能是欲速不達。
況且,立法會不是政治培訓班,是代表市民就香港重大政策、法案審議的機構,需要懂國情港情民情的議員,拋開各種私心雜念,有質素、有理據地為民監督行政機構施政。
如果過多更新年輕人,而忽視了議會的本質,這不是中央完善選舉制度的初衷。更有可能,由於太多人初出茅廬,議政能力低下而讓市民失望。
為此,建議有關政黨、政團考慮,今後議員的更新比率原則上不超過1/4,任期也不宜過短,新議員往往需時熟悉議事規則。
據我觀察,比較出色而質詢言之有物的議員,兩屆後才會有亮眼的表現。
希望新一屆立法會,可以真正擔當起“愛國者治港”重任,讓香港再起航。
作者:
周春玲,全國政協委員,香港高昇基金董事
簡思智庫
**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,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**
作者:周春玲,全國政協委員,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。
國內外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上周召開了,從發表的公告要點看,中央提出:將盡力穩住房市和股市,增大財政刺激;將採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,尤其是把刺激消費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。這些提法多年來少有,令市場鼓舞。當然如何落實穩定房市股市,如何鼓勵消費,是絕不容易的。
我作為實體經濟的企業家,感受到中央提出的政策調整,比較貼地,摸到了社會體感溫度。儘管未來幾年仍是經濟轉型期、困難期,但我對中央的政策方向和決心,以及政府的執行能力充滿信心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內容很豐富,從我自身的感受想講幾點看法。
第一,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明年頭號任務。
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其中一個顯著特點,從政府到企業,對於如何投資,尤其是以拉動投資來應對幾次經濟危機,都做得駕輕就熟;對於如何消費,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。
有人將中央過往的政策作對比,去年的提法是“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”,今年則是“大力提振消費、提高投資效益,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”作為首要任務,足見此次對消費端政策的重視,是抓住了解決當前經濟下行的要害。
相關提法包括“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”,“著力提振內需,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”,“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”,“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,提升消費能力、意願和層級”,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還包括一些立足中長期的政策方向,如“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”、“制定促進生育政策”等。
懂投資,還要懂消費。
如何提振消費,中央不是從原則到泛談,而是講得很具體。
包括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,擴大服務消費,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。積極發展首發經濟、冰雪經濟、銀髮經濟。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,更大力度支持“兩重”專案。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,等等。
由此可見,不論是明年還是未來5-10年,擴大內需將是中國經濟的最重要任務。
而在擴內需中,首先是“大力提振消費”。
今年中央已採取行動,以國家補貼名義刺激消費,以及補助困難群眾資金共下撥2000億元,其中在家電以舊換新方面,政府補貼131.7億元從而帶動銷售約691億元,取得了倍數的增長。
這一成效可以預計,2025年仍將推行“國家補貼”,有專家估計會增加至3000億,“補貼”的行業和場景也會增多。
對於這一政策帶動的消費市場,值得投資者、供應方以及消費者重點關注。
第二,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,穩外貿、穩外資。
俗稱推動經濟的三架馬車(投資、消費、外貿),不會因大環境變化而放棄,只是側重、先後會有所調節。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,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,擴大電信、醫療、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,持續打造“投資中國”品牌。
推動高品質共建“一帶一路”走深走實,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。
會聽音才會辯出重錘聲。
一般而言,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是指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,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。
“制度型開放”應包括: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和覆蓋面,加大外貿領域信貸投放;推動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談判進程,壯大外貿新動能;通過穩妥推進與更多國家商簽互免簽證協定等方式,強化外貿企業服務保障,説明外貿企業穩定、開拓海外市場,穩住商品貿易基本盤;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,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等。
所有這些,特別是服務貿易正是香港的優勢。
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,法治體系、會計準則、營商規則早已與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接軌。
從香港角度看,當下如何重點是以優勢鍥合內地企業新一輪的“出海潮”,從中達到雙贏。
前不久,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助推“湘贛粵港澳中醫藥全產業鏈協同發展聯盟”,由香港承擔第三方檢測及專業服務,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,打造ISO國際標準引領的品牌集群,聯合內地多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中藥材網上貿易平臺,提升中醫藥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認可度和話語主導權,推動中醫藥全產業鏈高品質發展。
這是一個由香港聯手內地,共同開拓外貿市場的很好案例。
第三,綜合整治“內卷式”競爭,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。
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整治“內卷”,在過去中央層面提及不多,說明中央開始注意到“內卷”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障礙。
事實上,不少企業沒死在創新或銷售的路上,卻死在了“內卷”格籠中。
價格也是價值。
近幾年我看到,不少電商平臺往往“價格內卷”、“素質內卷”,不斷進行“鬥平”、“鬥爛”的惡性競爭。
從大到汽車、光伏等新興產業,小到奶茶、咖啡等飲料市場,內卷式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率下降,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,會拖欠上游款項、壓低供應商價格,這些行為不僅破壞產業鏈穩定,還會導致整個產業生態惡化,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生存,不但不能讓市民享受有質素的消費,更影響了中國品牌的存亡。
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了有關問題,相信來年中央會加強整治。
(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)